分類:投稿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發布時間:2023-03-29
郭慶祥是收藏界的一位傳奇人物。與范增的一場官司,更把他推至全國熱點人物。那么,郭慶祥到底是如何由普通收藏家變成收藏界傳奇的呢?他又對當下收藏界有著怎樣的獨特見解和認識呢?下面,我們就看看郭慶祥的收藏經歷和記者與他的對話。
商業畫家不是藝術家
大約在1995年的時候,榮寶齋(微博)業務經理米景陽找到我,稱他的好友國畫家(范曾)在法國購買了一處房產,因沒錢支付房款了,請我幫忙買他200張畫。當時我訂購了他(范曾)200幅中國畫、100幅書法。
一個月左右國畫家范曾就畫完了100張作品,并已裝裱完畢。我覺得奇怪:一個畫家怎么在這么短時間內就能畫完并裝裱好這么多作品?于是齊白石的印刷畫價格,我帶著疑問到了國畫家(范曾)在北京的畫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紙都用吸鐵石整齊地吸在畫墻上,《老子出關》、《鐘馗》、《達摩》等題材幾乎和前100張沒有什么兩樣,都是這幾個人物造型來回組合。工作現場就像是工廠車間的流水線,自己復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沒有什么區別,書法也像商標一樣。我認為他(范曾)的這種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過程就是一個工匠的簡單勞動。
陳逸飛的作品雖然現在受市場熱捧,我與陳逸飛上世紀90年代就相識,但我并不認為他是藝術家:首先是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含金量不高,模擬性的寫實技巧也是人家西方的東西,沒有自身的獨立思想;其次是我與他的一次交往,讓我更加確定他的創作和藝術沒有關系。1997年我有事去他的工作室,他有一張畫剛剛勾好線條,內容是三個女人和兩個鳥籠。我們交談后約定半個月后再在其畫室見面,因為第二天他要去美國。半月后我們見面,我驚奇地發現,那張油畫已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原來畫室有個啞巴幫他完成了全部的“創作”。
認清“商業畫家”的真面目
郭慶祥:齊白石和張大千本質上就是“商業畫家”,他們的作品價格很快都會下來,這是必定的!像張大千只是善于臨摹,筆法精湛而已,齊白石也就是多畫了些以前別人沒有畫過的東西齊白石的印刷畫價格,題材上更寬泛了。事實上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賦予作品的感情。
每個時代都有“商業畫家”,他們靠賣畫為生,不是為藝術而創作,這本身并沒有錯,但齊白石的作品一再拍出高價則是時代造成的。之前把齊白石捧起來,是因為他是貧寒農民出身,社會需要立起這樣的標桿;后來繼續把他捧上天,則是市場需要,因為齊白石和張大千的作品數量都很多,很有利于炒作啊。
我們很早就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從2000年以后,我和幾位收藏界朋友就不再收張大千和齊白石的作品了。
藝術品市場“怪現狀”
郭慶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水確實很濁,卻一點都不深,只要把握住根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國當下的藝術品市場就是處于一個審美缺失、道德無底線的時代,目前多數中國人、多數藏家的審美還處于一個只看畫得像不像,不懂藝術價值的階段,而這些跟拍賣行、藝術家、批評家的利益驅使不無關系。
一、從拍賣行方面來看,賣的多數不是藝術品。
《萬山紅遍》的拍賣推薦中說李可染“偶得故宮(微博)內府朱砂半斤,并用半斤朱砂創作了4幅《萬山紅遍》,此作是其中尺幅最大,用功最精的作品”,朱砂都成了噱頭,他以為藏家是在收藏顏料啊?有點藝術常識的藏家都知道,顏料、工具等等只是畫家表達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我在《萬山紅遍》上拍前就說“280萬也不會買”,現在也還是這個觀點。當下的不少拍賣行在誘導藏家方面,實在是譫語連連,很不靠譜。
而且,現在很多拍賣行賣的不是藝術品,賣的是炒作畫家的圖錄費、價格費,圖錄上的標價或者說估價越高,拍賣行收的點數就越高,不管作品拍沒拍出去,他們照收不誤,所以拍賣行是虧不了本的。而畫家為了炒作自己,當然是想估價越高越好。
二、從畫家方面來看,代筆和流水線作業危害最大。
當代很多畫家的這些“陋習”甚至可以說是惡習,如果不改,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水就很難清澈。
一方面是不少畫家一味迎合市場,迎合不懂得真正審美、真正藝術價值的商家,把畫畫得很漂亮,技巧做得很足,卻沒有任何思想性可言。好的藝術家,應該是能正確引導審美,創造能感動人、打動人的作品,一生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利益所動。像石魯、潘天壽、李可染、吳大羽、趙無極和吳冠中等人的作品,就具有開創性,能體現獨立思考和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他們的作品拍賣價格也是一直穩步上升,而不是跳躍式的。
另一方面是“代筆”和“流水線作業”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了莫大的危害。這對藏家來說是第一大害。有人說現在的拍賣行比好的藝術品還多,而假畫比拍賣行還多。這“假畫”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代筆和流水線作業產生的,那是在畫錢,哪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啊!而且,這樣的“商業畫家”們還不懂得自律,動輒把藝術家和大師的名號往自己頭上安。
另外,像有所謂的當代油畫家在拍場高價托舉自己的作品被海關調查,這種自編自導自我推銷,簡直是欺騙乃至欺詐行為了。
三、從藝術批評方面來看,很多所謂的藝術批評家們只是一味在“吹捧”,成了藝術家自我炒作的“同謀”。
以前是批評家用慧眼發現了畫家及其作品的價值,發自內心地進行評價,現在的藝術評論卻顛倒過來了,是畫家給錢買評論家的吹捧,經常是吹得我起一身雞皮疙瘩。尤其是作品研討會,常常是一群馬屁精在捧臭腳,只會讓人想到一個詞——道德淪喪。
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美術院校的入學門檻。現在很多學生是因為考不上綜合性大學,才迫不得已轉投美院門下,其實真正的藝術家身上應該儲備更豐富的養分,綜合素質更高,才能融會貫通創作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提高對整個社會的審美引導。
更多精彩書法內容盡在微信公眾號“書法觀”每天第一時間推送免費的書法教程,品讀不一樣的書法觀點。搜索關注后,還可獲取更多書法字帖、國畫教程、篆刻印譜、硬筆技法的相關資料。
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聯系我們進行刪除!